我这周收到好几位股友私信:"老张你快讲讲,央行逆回购到期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啊?"说实话,去年我也被这个问题绕得够呛。记得去年春节前那波操作吗?央行连续7天开展千亿逆回购,结果到期后市场像坐过山车似的。当时我盯着盘面,手心都冒汗——这政策工具就像央行给市场发的"红包",到期了到底是收回红包还是继续发糖?
先给新手朋友打个比方。央行逆回购就像是银行间市场的"短期借贷",央行把钱借给商业银行,约定到期连本带息收回。到期那天,商业银行得把借的钱还回去,这就好比市场上突然被抽走了一盆水。不过别急着下结论,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菜市场买菜复杂多了。
去年9月那次逆回购集中到期,市场资金面紧张得跟拧干的毛巾似的。当时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跟我说:"这哪是还钱,简直是给市场做心肺复苏!"结果你猜怎么着?当天国债逆回购利率飙到6%,但上证指数反而收红。所以说,单看逆回购到期本身,就像炒菜只看火候不看食材——根本做不出好菜。
我总结出三个关键观察点:第一要看当天有没有新作逆回购对冲,第二要看市场资金价格走势,第三得看政策利率是否调整。今年元旦后那次操作就特别典型,央行虽然回笼了800亿资金,但通过MLF超额续作又补了流动性缺口,市场压根没泛起水花。
说到对股市的影响,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现象:有时候逆回购到期反而能刺激市场。比如今年3月那次,明明回笼了1200亿资金,但当天成长股集体爆发。后来看舆情才知道,原来市场解读为货币政策保持定力,经济复苏预期增强。你看,市场这老狐狸,永远不按套路出牌。
最近我发现个神器,希财舆情宝的智能解读功能帮了大忙。它的AI分析系统能秒读上百份机构研报,把"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"这种官话翻译成"央行暂时不会拧紧水龙头"。上周四逆回购到期那天,系统凌晨5点就推了舆情预警,还附带了历史数据对比图,比我自己翻公告快了两个钟头。
说到实操,我有三条血泪教训:首先别只看逆回购到期的绝对金额,要结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综合判断;其次紧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(Shibor),这个指标比天气预报还准;最后要养成看央行操作公告的习惯,我手机里存着近三年所有操作记录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最近和做量化的朋友聊天,他说现在机构都在用AI工具监测政策信号。想想也是,去年某次逆回购意外缩量,我还在研究公告时,人家算法已经完成10次调仓了。这种信息差,散户靠手动查公告根本追不上。我现在每天花1块钱用希财舆情宝,就当买了个全天候政策哨兵,省下的时间够研究三家上市公司财报了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在A股混,政策解读能力就是你的防弹衣。上周四逆回购到期叠加MLF操作,要不是舆情宝提前预警了资金面变化,我差点就错失新能源板块的启动机会。现在的市场,比得就是谁能更快拼出政策拼图——你还在用放大镜的时候,别人已经用上显微镜了。
(文末提示:关注"希财网"公众号,回复"逆回购"领取近三年货币政策操作日历,现在点击文末"阅读原文"还能免费体验智能舆情监控系统3天,政策解读真的不用自己硬扛)